欢迎光临~江苏碳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
全国热线

15651461419

公司新闻

碳捕捉纤维技术 让空气“穿”在身上 解码“晋江经验”下的中国“双碳”智慧

泉州网5月29日讯(融媒体记者 黄猛 黄雅珊 陈云青 赖小玲 杜连财 文/图)一件用工业废气制成的冲锋衣,一双由废弃塑料瓶变身而成的跑鞋……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我国运动品牌安踏、361°等民营企业践行科技创新促减排、抢占全球低碳赛道的生动实践——安踏与供应商联合攻关,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成聚酯纤维,每生产1吨材料可捕捉364千克二氧化碳;361°把废弃塑料瓶纺成再生纱线,按单款跑鞋150万双年销量计算,相当于减少了超4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废气废瓶绿色变形记:材料创新的破冰转型路

空气也能变身衣服,这是真的吗?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这一奇思妙想已成为现实。日前,安踏与供应商联合攻关,经液化、提纯、加氢、化学聚合等复杂工艺,将工业废气中收集的二氧化碳成功制成碳捕捉聚酯纤维。

“制作冲锋衣的主要面料是聚酯纤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涤纶。在传统生产方式下,聚酯纤维需要通过石油化工获取,消耗大量非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会排放较多二氧化碳。”安踏集团高级工程师赵尚振介绍。

经测算,每生产1吨碳捕捉聚酯纤维,可捕捉工业废气中的364千克二氧化碳,相比生产等量的原生石油基聚酯纤维,碳排放减少28.4%。以安踏碳捕捉环保科技T恤为例,每生产一件T恤,可回收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约35克,生产40万件衣服相当于1200棵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如今,这一技术已应用于冲锋衣、跑步T恤等产品设计,开启了服装材料的绿色新篇。安踏也成为全国首家将碳捕捉技术规模化应用于运动服饰的品牌。

在361°的智能生产车间里,废弃塑料瓶在此被粉碎、熔融,转化为再生纱线;碳临界发泡技术则让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固化于鞋底之中。

“去年我们设计的一款‘塑料瓶’跑鞋应用了多项环保技术,销量突破150万双。” 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研发创新中心高级经理谢晨斌介绍,该系列跑鞋的鞋面纱线含有30%的再生纱线——这些纱线是由废弃塑料瓶经粉碎成颗粒、熔融成丝后制成。鞋底则采用碳临界发泡技术,通过回收二氧化碳对鞋底材料进行发泡处理。“每生产一双这样的跑鞋,可回收约27克二氧化碳。按去年150万双的销量计算,累计减少碳排放达40.5吨。”据悉,目前该公司超三成的鞋类产品已运用碳临界发泡技术与再生纱线。

从事纺织新材料研发多年、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副院长郑小佳观察到,近年来,行业内可落地的环保替代原材料不断涌现:回收废弃塑料瓶制成涤纶,提取蓖麻油、玉米等天然植物的发酵物制成可降解的锦纶,用木浆等制成可降解的莱赛尔纤维……这些废弃材料通过高精尖技术实现“华丽转身”,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鸿星尔克“303运动科技日”现场,无论是竞速跑鞋,还是跑步背心、短裤、紧身裤、皮肤衣,每一款产品都融入了环保可再生面料。“开发绿色环保材料是鸿星尔克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持续引入多种绿色材料,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品牌主理人吴荣照介绍,近年来,鸿星尔克持续加大再生原料与可降解材料的开发应用,陆续推出了融合回收塑料瓶纤维、板蓝根纤维等环保功能的新产品。

利郎也走在绿色材料探索道路中:2022年推出的零染西服,着色过程实现“零用水”,每米面料减少约30%碳排放和70%用水量;推出中华白海豚环保系列产品,其牛仔夹克与牛仔裤采用回收的靛蓝纱线,成衣过程无需重新染色,减少了50%的原棉使用,以及近90%的化学染料和用水。2024年,利郎使用环保面料生产成衣达640.67万件,占成衣总产量的54.24%。

民营企业“双碳”跃迁录:全链重构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了中国一项重大战略决定:“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为经济转型指明方向。2024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部署。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各地加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今年1月,《泉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明确鼓励纺织印染行业选用回收聚酯再生纤维、竹纤维等低碳原料,提高绿色再生纤维在纺织服装面料中的使用比例,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当绿色低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泉州民营经济中的“活跃分子”鞋服品牌掀起供应链革命,通过引进绿色技术、推出绿色产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双碳”目标下开启全链条系统重构,为中国经济的绿色未来提供可借鉴的产业样本。

为实现“双碳”目标,安踏集团将可持续发展和ESG治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下同)纳入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中,计划在2030年前将材料、产品、包装、运输、核心供应链五个环节的可持续指标占比都提升到50%,全集团2050年实现碳中和。

利郎同样积极推进着ESG治理。自2021年起,利郎建立了完善严谨的ESG管理架构及战略框架,协助董事会监督ESG事务,并确保这些事务融入日常运营中。2024年,利郎在“共创美好生活”的ESG战略目标中提出:用每件衣服展现对地球的关怀。

361°也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给自身业务发展、体育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重大机遇。在具体行动中,该企业制定了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全力推动低碳转型;通过优化能源使用、提升能效、采用可再生能源及改进供应链管理等举措,减少运营环节的碳足迹。

践行绿色责任,正成为衡量品牌企业社会价值的一大指标。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更多品牌企业深入推进“双碳”战略,产业绿色转型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循环、可持续模式深度跃迁的新风尚。

创新沃土培育全景图:政企协同的可持续征程

一项创新技术的投入,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资金实力,更是企业敢于承担创新风险的底气。那么,是什么样的环境,让民营企业竞相开拓创新,在绿色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

答案藏在泉州精心培育的创新沃土之中。过去一年,泉州强化抓创新促应用,加快科技创新“四个倍增”,推动创新政策与招商、产业、教育、人才等协同叠加,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为民营企业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让企业更敢创新,也更易创新。

——研发投入倍增方面,推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1条举措,设立1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奖补资金,拉动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200亿元,同比增长19.4%。

——高新企业倍增方面,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企业—科技小巨人”梯次培育链,推动泉州市高新企业保有量达3084家,占全省比重21.3%。

——高端研发平台倍增方面,引进建设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30家。2024年,推动科研院所服务企业2089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57项、与企业合作研发及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97项。

——高层次人才倍增方面,率先将科技特派员机制延伸到二、三产业,创新人才自主认定“配额制”,组建省内首个人才创新共享联盟,全市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84个。

同时,泉州对列入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名单的企业(园区),进行资金补助;建立“再贷款+”多维管理平台,定向支持民营企业向数智、绿色、低碳转型;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让企业在创新路上“轻装上阵”,更有底气、更有动力。

政策的东风催生出累累硕果。去年,泉州科技指标逆势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跃居全省第一,高新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亿元,新引进高能级科创平台2家、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科技改革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围绕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科研院所运营管理机制改革、中试验证发展、异地研发孵化等方面实施系列创新举措;科创生态持续优化,落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启动建设泉州技术转移转化数字化平台。

在绿色发展的浪潮下,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愈发深入,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4月,安踏集团与东华大学共同为“东华—安踏联合创新研究院:先进纤维材料实验室”揭牌,双方计划在“双碳”目标下探索更多高性能、多功能的环保材料,并联合培养高端科研人才。今年1月,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厦门理工学院、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协作的“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儿童体姿态矫正运动处方及矫正功能性运动装备研发和产业应用协同创新平台项目”也正式启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企业里破茧成蝶,不仅推动着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更勾勒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图景。

当废气循环成纤维面料,当塑料瓶重组成纱线,民企用科技创新证明: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重塑产业价值的必答题。从材料实验室到全球产业链,这场始于福建的“双碳”破局,正在为中国制造书写“科技减碳”的新定义。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15651461419